拉鏈發(fā)明史2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9-26 瀏覽次數(shù):83 來自: 溫州日初拉鏈科技有限公司
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爆發(fā)后,美國軍方人士意識到,軍服裝上拉鏈可以提高軍人的穿衣速度,于是他們在衣服的口袋和褲子的前口處試裝拉鏈,此舉大受前線將士歡迎。1917年生產(chǎn)的2.4萬件拉鏈軍服立即銷售一空。1918年,美國又在1萬套飛行服上安上了拉鏈。
在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美國的經(jīng)濟很不景氣,鋼每磅五美分,工人一星期的工資為六個美元,公司精減裁員,只剩下森貝克和另外一名人員,森貝克身兼經(jīng)理和工程師。公司經(jīng)濟遇到的困難,為償還拖欠提供鋼絲的若伯林公司數(shù)千美金貨款,森貝克只好修復一臺機器生產(chǎn)回形針來賺錢。所幸,贊助者總是不斷出現(xiàn),劇作家之父詹姆斯·奧尼爾(James O’ Neill)當時巡回上演《山伯爵》(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)一劇,他對森貝克的普拉扣拉鏈極感興趣。
事業(yè)上雖有了轉(zhuǎn)機,但森貝克個人卻遭受到的打擊,其妻子難產(chǎn)而死。森貝克傷心之余,更加專心致志改良拉鏈。1913年他再度申請專利,專利許可于1917年核準(專利號1219881)。沃克稱此專利為“隱藏式鉤子”(hidden hook),對前景持樂觀態(tài)度。沃克將公司改名為“無鉤式紐扣公司”(Hookless Fastener Company),工廠遷移梅得維爾(Meadville)。
森貝克進一步改良無鉤式紐扣,齒部形狀改做成湯匙狀,頂端呈凸狀,末端凹狀,滑動裝置一滑就可使左右“齒狀部分”嵌合,再滑回則分開,稱為“無鉤式二號”,并且設計出制造齒狀部分的機器。1913年他正式宣布這一技術(shù)被突破?!睹绹茖W》曾以森貝克的專利為封面故事。
六個月后,森貝克準備大批量生產(chǎn)這種紐扣,無鉤式二號預備上市。
沃克的二兒子也花了八年的時間從事無鉤式紐扣的改良工作。佛羅里達州的約瑟芬·卡洪(Josephine Calhoun)在1907年也申請類似安全拉鏈的專利。同年,科羅拉多州的弗蘭克·凱費爾特(Frank Canfielt)也申請了專利。致力這方面研究的發(fā)明家不只在美國,其中和森貝克后成品接近的有蘇黎世的昆木思(Katharina Kuhn-Moos)及福斯特(Henri Forster)在1912年的專利品,不過,都沒有像無鉤式二號成為商品。